保山学院政府管理学院 中国共产党保山市委员会社会工作部
签订校地融合三方协议并举行边疆社会工作发展与研究中心揭牌仪式
2025年2月13日下午, 与保山学院政府管理学院,中国共产党保山市委员会社会工作部在保山学院签订校地融合三方协议,并举行了边疆社会工作发展与研究中心揭牌仪式。云南大学副校长杨绍军、中共保山市委副书记赵碧原、保山学院副校长李亚林、 院长何明、中共保山市委社工部部长王晓渊、保山学院政府管理学院院长王明春及相关人员出席签约及揭牌仪式,并就边疆社会工作发展与研究中心开展校地融合的具体工作内容及实施机制进行深入交流。

保山市委赵碧原副书记致辞时认为,在新时代新征程上加强教育与社会工作融合发展,不仅是推动教育改革创新,提升社会工作专业水平的必然要求,更是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增进民生福祉的重要举措。这次三方携手合作,正是顺应时代发展,积极响应国家关于深化产教融合、校地合作的战略部署,对于促进教育资源与社会需求的有效对接,实现校地双方的合作共赢,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保山市委市政府将一如既往地支持校地合作,创造更加良好的环境和条件,希望双方以此签约为契机,进一步加强沟通协调,促进交流更加密切,进一步创新合作机制,促进资源配置更加优化,进一步做精项目,促进校地合作更加有效。

云南大学杨绍军副校长在讲话中提及2024年8月27日保山市与云南大学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将在社会发展、卫生健康、科技创新、人才引进、招商引资等领域开展合作,发挥云南大学在人才培养、学科建设、 、国际交流等领域的综合优势,落实好省委3815号战略目标要求,以高质量发展推进保山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杨副校长认为此次三方协议签约,这是落实双方战略合作协议,共同打造校地携手,互惠共赢的校地、校校合作重要举措。100年来,云南大学秉承会泽百家、至公天下的办学精神,扎根祖国西南边疆,培养了大批人才,为促进民族团结进步,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作出积极贡献。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和重要贺信精神,充分发挥保山的独特区位优势,双方根据自身优势,结成战略合作伙伴,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同发展,提升合作双方的核心竞争力和行业影响力,彰显保山在云南对外开展的前沿和纽带地位,更好服务国家一带一路和保山经济社会发展。杨副校长要求做实做细具体工作,推动合作不断出新成效,努力为保山经济社会发展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保山学院党委委员、副校长李亚林认为保山自古以来便是连接南亚东南亚的重要门户,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丰厚的历史底蕴,为三方今天的合作提供了无限的机遇与可能。社会工作不仅承载着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任,更是连接政策与实践,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力量。因此,面对新时代的挑战与机遇,云南大学、保山学院与保山市委携手合作,共建边疆社会工作发展与研究中心,推动社会工作理论与实践的创新,共建边疆社会工作示范站,探索具有地域特色的边疆社会工作及基层社会治理新模式,在人才培养、项目申报、就业创业等方面合作,为社会工作事业注入新的活力,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贡献新的力量。

揭牌仪式之后,参会领导以及 王越平副院长、社会工作系系主任高万红教授等云南大学教师,保山市委社工部部长王晓渊、副部长刘永晓,保山学院政府管理学院院长王明春教授、党总支书记王琪,隆阳区、施甸县、腾冲市、龙陵县、昌宁县社会工作部部长等同志就边疆社会工作发展与研究的具体工作开展进行座谈。会议介绍了保山市社会工作发展的基本情况、面临的困境与破局的期望,随后校地三方就如何发挥各自优势,在保山市边疆社会治理、“一老一小”“跨境婚姻家庭”等重点人群服务、社会企业与社会创新发展、乡村振兴服务、社会人才培养等地方社会工作需求迫切领域的合作思路及解决路径进行了探讨,提出了深化合作机制体制的探索目标。

当天晚上,参会人员还走访了保山市隆阳区金鸡乡务本社会工作服务中心,对机构在社区教育领域的服务工作给予肯定,就机构面临的服务聚焦、品牌塑造、人才管理等问题出谋划策,提出解决方案,开展了高质量的专业督导和专家咨询。

2月14日,校地合作三方一行前往腾冲,共同揭牌成立“边疆社会工作示范站”,该示范站是校地融合合作的重要成果,也是全国首个边疆社会工作示范站,将依托两所高校在边疆社会工作领域的学术积淀和资源优势,探索多元主体协同参与的边疆社会工作新模式,打造具有地域特色的基层社会治理创新样本,为边疆地区的社会工作发展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

腾冲地处祖国西南边陲,在猴桥镇抵边村寨和口岸调查时,针对边疆社会工作开展问题,提出边疆社会工作示范站建设将针对边疆地区社会治理及社会服务面临的特殊挑战,重点聚焦社会工作人才培养、边疆地区基层社会治理等问题,开展调查研究,总结实践经验,促进民族团结进步,维护边疆和谐稳定,为边境民族地区提供专业的社会工作服务,增进不同民族之间的理解和尊重,稳边固边,兴边富民,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